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这个词的外文原意是有孔隙的骨头,世界卫生组织将骨质疏松症定义为一种以骨量减少、骨的微结构(骨小梁)损坏为特征的全身性骨骼疾病。它导致骨的脆性增加,骨的强度下降,易发生骨折。据估计,在欧美和日本大约有七千五百万人患有骨质疏松症,我国老年人的骨质疏松症患病人数相当于欧美和日本的总和。据预测,下世纪全世界骨质疏松性骨折主要发生在亚洲,而亚洲的骨折病人主要在中国,因此,防治骨质疏松症已成为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。
骨质疏松的产生,涉及到骨重建的问题。骨骼是一种不断进行新旧更替的组织,处于一种破与立的动态平衡中,随着人体的老化,这种平衡被打破,就是说,破大于立。体内激素如维生素D、甲状旁腺素、降钙素的调节紊乱使钙的代谢异常,并导致骨量降低,骨结构破坏。老年人,尤其是绝经后妇女,体内对骨骼有保护作用的雌激素分泌减少,降钙素水平下降,骨破坏加速,形成骨质疏松。
骨质疏松症早期并没有什么症状,悄悄而来,经常是发生了严重的骨痛或骨折后病人才知道自己患有骨质疏松症。骨质疏松的最大危害是骨折,最常见的骨折部位是脊椎和髋骨。椎骨因骨折而塌陷,脊椎弯曲变形,腰酸背痛无可奈何。髋部骨折的患者需要石膏固定卧床,容易引起吸入性肺炎或下肢静脉栓塞等并发症。据统计,髋部骨折的患者在六个月内的死亡率为20%,在生存的患者中又有三分之一残疾,这不仅致使个人的生活质量下降,还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。因此,骨质疏松症被称为“杀手”一点也不夸张。
X线图片可以帮助诊断骨质疏松,但是只有当骨量丢失近40%时才能观察到明显的变化。目前,为临床医生接受的诊断方法是用骨密度仪,这类工具以骨密度或骨矿含量来代表骨量。近年来,超声波、磁共振成像技术也开始应用于诊断骨质疏松。许多生化指标对判断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的效果有很好的参考价值,但主要以骨痛、多发性骨折等临床表现为依据。
引起骨质疏松症发病率升高的危险因素包括几个方面:老年人,身材矮及骨架瘦,膳食钙不足,日常不爱活动。女性比男性患病的机会高六至八倍,特别是绝经后的妇女或曾做过卵巢切除手术者,长期服用固醇类药物如强的松等抗风湿痛药物。
对中老年人的骨质疏松应采取预防措施,如摄取足够量的钙,成年人每天需钙800-1200毫克,多吃含钙高的食品(如牛奶、乳制品、鱼、虾皮),也可补充一些钙+维生素D制剂;多进行户外活动,一是太阳中的紫外线有助于维生素D3的合成,对钙的吸收有利,二是运动可以加强应力,防止骨量丢失;雌激素替代疗法虽有助于预防绝经后骨质疏松,但必需在医生指导下用药。
目前,临床上主要用骨吸收抑制剂如降钙素治疗骨质疏松,降钙素是哺乳动物(人、猪、牛等属种)甲状腺滤泡旁细胞及脊椎动物(鱼、鸟类等)腮腺分泌的物质,通过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而抑制骨骼的溶解和破坏。在已发现的降钙素中,以鲑鱼降钙素的活性为最强,如临床沿用已久的密盖息。它可以由皮下、肌肉注射或鼻喷,能够增加骨量,改善骨骼质量,有效降低骨折发生率,达到防治骨质疏松的最终目的。此外,它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,对骨质疏松性骨痛、骨质疏松性骨折可以快速缓解疼痛,提高生活质量。